“知識的獲得”是讀書的一個目的,特別是知識性的科普讀物。“策略的學習”則是關注于孩子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運用何種方式方法去解決閱讀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但成人在引導孩子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似乎過于偏重“知識的獲得”,而忽視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困難的解決方法與閱讀能力的提高。 不同的孩子會存在不同的閱讀障礙,每個人的閱讀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教給孩子一些閱讀的策略,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向前走一步,在碰到“閱讀障礙“時,可以找到應對的方法。閱讀是貫穿人類文明史的線條之一,書籍更是文明社會的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陜西中小學閱讀成長
其實,“讀什么書”這個問題,有發言權的是孩子自己。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圖書不論多么好,如果孩子不喜歡,讀不進去,還是沒用的。更何況,所謂父母為孩子挑選圖書如今已經淪為根據銷量排名和網站評論買書的“跟風”,未必就真的適合孩子。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重要的不是讀什么,而是培養一種以書為伴的良好習慣,而這種習慣只能通過從頭到尾讀完一本再讀一本的循環不斷的過程才能培養出來。閱讀是需要耐心的,如果書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專注程度,很快就會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了。所以,我們的目標其實是通過閱讀培養專注和耐心,這兩種品質的價值遠遠超過某本書所傳遞的知識。陜西中小學閱讀成長閱讀讓我們知道了開卷有益,也讓我們學會了掩卷嘆息。書中自有一方天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語文教學應該拓寬學生閱讀的時空,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加強閱讀與教學的鏈接,結合教學內容推薦讀物,教材中有部分課文,學生對時代背景或相關的知識很不了解,文中事件,人物遠離生活實際,給學習帶來一些局限,造成學習上的障礙。如果能讓學生閱讀、搜集相關的內容會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有效。如教學《負荊請罪》我讓學生翻閱《史記》了解時代背景及更多故事。 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要想能在語文素養上有一個高的臺階,需要一種底氣,這底氣要以深刻的情感體驗,豐富的語感經驗,大量的語言素材積累和厚實的生活積淀為基礎,閱讀各種讀物將會為此提供可能。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賞識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心理學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學生的閱讀受到肯定,必將極大激發他們閱讀熱情。因此,我們要經常舉辦一些閱讀成果的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信心,享受閱讀的收獲。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如舉辦朗誦會,讀書筆記評比,手抄報比賽,故事大王評選等等,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享受成功,讓他們樂讀、愛讀。?書籍是他人智慧的結晶,通過閱讀你可以了解到遇到相同問題時,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你走過多的彎路。
”閱讀“要學會與作者對話。與作者對話的閱讀方式,既似聽大牛來一場干貨滿滿的演講,又似與一位水平遠在你之上的老師進行辯論。篩選關鍵詞——拎出邏輯結構——論證對方的邏輯結構,這是深度閱讀的三個步驟,先明白對方想要表述什么,然后搞清楚他是怎么表述的,這中間有沒有一些問題,或者說邏輯上的漏洞?一個作者,下筆之前必定有思路,把思路總結歸納或者發散演繹,這就是一個作者的行文邏輯,我們可以做出這個作者的思維導圖,或者說邏輯結構來幫助我們整理思路,順帶驗證對方的邏輯結構。但入門級別的讀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把整理出來的思維導圖誤以為是閱讀的結果和收獲,姑且不論筆記何時會再看,更不知一個空洞的邏輯框架只能幫人喚醒知識的脈絡和記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使用這些知識,或者說作者是怎么得出來的這些知識?不要把讀書筆記當作閱讀的結果和目的,他們只是輔助性的工具。“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你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任何挑戰。陜西中小學閱讀成長
閱讀就像是一盞燈,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閱讀就像是一本本字典,讓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陜西中小學閱讀成長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閱讀,所看的書可能只是堆砌在腦中的信息。如果家長能鼓勵他說出自己的讀后感,在他表達之前實際上經歷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達的過程中,也一定程度上鍛煉了自己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這對他后來基本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每次我讓孩子看書,他都以功課忙為理由,一律拒讀。但我卻找到了他的一處軟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寫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讓他看了一本書,讀一遍,記一遍,讓他將所有能理解的詞匯盡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結果,老師的評判是‘語言生動形象’。于是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寫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動找書來讀。陜西中小學閱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