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流體中發現的細胞外囊泡包括來自內體,多泡體的細胞外泌體(30nm至150nm)和來自質膜的微泡(150nm至1000nm)。目前已知有多種從生物體液中分離外泌體的方法除了使用高速離心機的離心分離法以外,還有色譜法、超濾過濾法、基于聚合物的沉淀和免疫分離法等。#外泌體干細胞#這些細胞外泌體分離方法提取的外泌體要警惕非外泌體顆粒污染,如凋亡小體、凋亡小囊泡、外泌體和脂蛋白,均會對獲得的外泌體生物活性產生影響。另外,分離方法也會影響細胞外泌體的純度和產量。如果要從培養基中分離外泌體,就要使用無血清培養基或無外泌體胎牛血清。外泌體分離和分析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將有助于外泌體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濰坊血液外泌體
外泌體蛋白質特征是:膜結合四跨膜蛋白(CD9、CD63、CD81和CD82),以及常規用于分離的EpCAM和Rab5。其他公認的蛋白質是受體(CD46和CD55)、熱休克蛋白(HSP;Hsc70、Hsp70和Hsp90)、參與外泌體形成的蛋白質(Alix、TSG101)和負責融合和轉運的膜蛋白(GTP酶、膜聯蛋白和flotillin;ATP7A、ATP7B、MRP2、SLC1A4、SLC16A1和CLIC1)等。使用ELISA法檢測這些標記蛋白可以用于確認外泌體的存在。也有相關研究稱外泌體含有其他顆粒,如膽固醇(B淋巴細胞來源)、鞘脂、磷酸甘油酯和神經酰胺等。外泌體還運輸形態發生素(Hedgehog、Wingless和Wingless-like),參與黑腹果蠅所描述的組織模式發育。濰坊血液外泌體外泌體的分離純化有助于其后續研究,例如外泌體功能的解析等。
外泌體的表征方法之光學方法:目前,光學方法是外泌體表征的主要方法,即動態光散射(DLS)、多角度光散射(MALS)和納米粒子跟蹤分析(NTA)。這些方法允許對尺寸(DLS0.5–200nm;MALS10–500nm;NTA10–1000nm)、尺寸分布和濃度進行高分辨率測量。DLS和MALS的結合增加了測量范圍(0.5–500nm)和精度。光學方法比較受歡迎的,但缺點是靈敏度低、試劑消耗高以及需要昂貴的設備。在使用納米粒子跟蹤分析NTA方法過程中,熒光染料的加入也提高了分辨率,并允許通過使用熒光標記來表征表面免疫表型。從而確定標記物存在。
外泌體的分離方法:目前,有許多可用的外泌體分離方法。比較傳統的外泌體分離方法是超速離心,許多人將其視為金標準。其他技術主要基于大小排阻或抗體介導的標記外泌體分離。每種分離方法在純度、數量、效率和通量方面都不同。超速離心法分離法的缺點是外泌體結構容易發生改變,造成外泌體的結構不一致性甚至會導致外泌體受損。超濾法:超濾法使用的是微孔過濾器;因此,較大的顆粒將從濾液中排除。它可以與離心結合使用,通過初步去除細胞碎片等大顆粒來加速外泌體的純化。不過使用此方法需要防止孔隙堵,不適合大規模的樣本處理。外泌體可作為一種疙瘩標志物進行檢測,通過其生物學特征進行診斷和治著。
外泌體分離方法之基于聚合物的沉淀法:基于聚合物的沉淀技術通常包括將生物流體與含聚合物的沉淀溶液混合、4℃孵育和低速離心。用于基于聚合物的沉淀的較常見聚合物之一是聚乙二醇(PEG)。這種聚合物的沉淀可以對分離的外泌體產生溫和影響而且可以產生中性的pH值。由此,出現了幾種常見的外泌體試劑盒:比如:SystemBiosciences,MountainView,CA,ExoQuick等。研究表明,使用ExoQuick方法可以快速執行,無需額外設備,只需用高速離心機進行超速離心可以獲得高產量的外泌體。但是此方法的缺點是:非外泌體材料對外泌體分離物的污染仍然是基于聚合物的分離方法的一個問題。此外,分離物中的聚合物可能會干擾下游分析。外泌體與細胞死亡形式相關,可以參與凋亡和壞死細胞的清理和處理過程。廣州尿液外泌體分離費用
外泌體分離的方法會影響外泌體樣品的質量和數量。濰坊血液外泌體
外泌體的物理表征方法:常用的外泌體物理表征方法是基于顯微鏡的方法,例如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低溫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動態光散射;納米粒子跟蹤分析;可調電阻脈沖傳感;和單個EV分析等。用于分析外泌體濃度、定量和概況的分子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實時定量PCR、數字PCR技術(基于芯片的dPCR、液滴數字PCR、ddPCR)、蛋白質免疫印跡、全基因組測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exome-targetedsequencing(下一代測序)、微陣列圖譜技術和ELISA技術等。濰坊血液外泌體